您的位置:
首页
>>
管理中心
>>
行业资讯
>>修改新闻资讯信息
资讯类型:
行业要闻
企业动态
新品速递
解决方案
交流培训
嘉宾访谈
产业纵横
人物聚焦
展会动态
会展报告
本站动态
标 题:
*
页面广告:
不显示
显示
副 标 题:
关 键 字:
多个关键字请用“
/
”分隔,如:西门子/重大新闻
内容描述:
我国储能技术作为未来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前瞻性技术已经初步具备了产业化的基础。众多业界人士指出,密集释放的政策红利再定调储能战略地位的同时,也再次提升其发展重要性。
新闻来源:
链 接:
责任编辑:
标题图片:
无
/uploadfile/newspic/20170808102337105.jpg
/uploadfile/newspic/20170808103033567.jpg
当编辑区有插入图片时,将自动填充此下拉框
*
所属类别:
(不超过20项)
电源产品分类
:
UPS电源
稳压电源
EPS电源
变频电源
净化电源
特种电源
发电机组
开关电源(AC/DC)
逆变电源(DC/AC)
模块电源(DC/DC)
电源应用分类
:
通信电源
电力电源
车载电源
军工电源
航空航天电源
工控电源
PC电源
LED电源
电镀电源
焊接电源
加热电源
医疗电源
家电电源
便携式电源
充电机(器)
励磁电源
电源配套分类
:
功率器件
防雷浪涌
测试仪器
电磁兼容
电源IC
电池/蓄电池
电池检测
变压器
传感器
轴流风机
电子元件
连接器及端子
散热器
电解电容
PCB/辅助材料
新能源分类
:
太阳能(光伏发电)
风能发电
潮汐发电
水利发电
燃料电池
其他类
:
其他
静态页面:
生成静态页面
*
内 容:
<P> 我国储能技术作为未来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前瞻性技术已经初步具备了产业化的基础。众多业界人士指出,密集释放的政策红利再定调储能战略地位的同时,也再次提升其发展重要性。</P> <P align=center><IMG border=0 src="/uploadfile/newspic/20170808103033567.jpg"></P> <P><STRONG> 密集政策红利强势定调 储能踹出“临门一脚”</STRONG></P> <P> 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和开发,寻求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先进方法,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首要问题。对中国这样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来说,既有节能减排的需求,也有能源增长以支撑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大力发展储能产业。</P> <P><STRONG> 储能“革命性”效应引发关注</STRONG></P> <P> 众所周知,储能在积极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和电力市场改革中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被称为能源转型变革最后一公里的储能技术,可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的发、输、配、用的各个环节。在电网调峰调频、新能源消纳、分布式能源发展以及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等重要领域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P> <P> 随着我国可再生能源的蓬勃发展,储能的发展愈发引起各方关注。储能技术一旦有所突破,不仅可以减少对石油的依赖,甚至未来可能替代电网,储能技术的革命意义有目共睹。</P> <P> 据中国科学报报道,由于储能系统千差万别,其作用难以量化,这也导致其定价体系十分不明确。储能能否真正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最有效率的支持就是通过市场机制来证明和发挥储能自身的优势。</P> <P><STRONG> 政策红利为储能强势定调</STRONG></P> <P> 密集释放的政策红利连续定调储能战略地位。尤其是2017年3月,国家能源局印发了《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首次明确了储能在我国能源产业中的战略定位,提出未来10年储能领域的发展目标并强调了储能的五大任务,更是将储能的快速发展推至快车道。</P> <P> 随后,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俢炳林5月份时曾透露《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在修改完善,争取尽快发布,有望对产业的发展形成实质性的推动。</P> <P><STRONG> 突破标准瓶颈,踢出临门一脚</STRONG></P> <P> 虽然储能技术发展如火如荼,但却各有优劣。中国智慧能源(600869)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际储能专业委员会主任赵宇光指出,到目前为止,没有一种储能技术能够解决所有问题,也没有一款经济性、耐用性、环保性都合适的电池符合储能要求,现有的电池只能暂时满足电动汽车的最基本需求。</P> <P> 也有专家建议,应把有限的资源集中于推动有前景的技术路线,同时要关注用户的需求,通过引入金融资本、推动市场化价格机制形成,为储能创造良好的“生态发展环境”。</P> <P> 不难发现,储能技术路线和技术产品众多,而行业标准的缺位,会对储能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致命障碍。储能产品品质良莠不齐,缺少自律的企业用劣质产品低价冲击市场的苗头已初现端倪。为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发生,储能标准体系建设已是迫在眉睫。</P> <P> 可以预见,在政策支持逐步明朗的背景下,随着储能技术的示范项目越来越多,不少企业开始加大力度布局,开拓储能市场,进一步探索具有盈利性的商业模式。但从储能发展目标和任务来看,行业依然处于发展示范期,商业化亟待加速。可以说,中国储能产业的发展距离真正爆发仍缺乏“临门一脚”。</P> <P> </P>